传统的调节机制将被更为“软性”的市场化调节机制所替代。要想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通胀水平,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降低社会整体融资成本、厘清金融秩序。
对于关注金融行业的人来说,7月是值得瞩目的时段,从月初“上海自贸区”的原则通过到近日利率市场化的新举措,让我们有机会加深了解未来经济的决策方向。其中一些政策方向或许将成为未来数年影响中国经济格局的重大事件。
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维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政策性引导,如产业振兴计划等。但5年过去了,一个让人悲观的事实是虽然美国经济趋向好转,但欧洲仍有许多国家可能陷入更深的经济危机当中。那么最直观的问题是,如果无法依赖政策性引导资金助推消费意识,或者说大多数人的消费意愿青睐境外商品,那么提升本土产品竞争力就变得至关重要。
从这一点看,上海自贸区值得我们期待。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众多低效产业处于中国经济底层,而自贸区的形成意味着我们淘汰低效产业/模式的决心与信心。虽然不能说下决心解决产能低效的问题需要“壮士断臂”的勇气,至少也需要经得起“拔疮之痛”。
以利率市场化为例,由于社会财富保有量的不断提升,机械的利率调整办法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近年来民间借贷的兴起正是利率市场化的雏形。虽然开放利率市场会冲击到现有金融机构的利益,但从长远来说将中国融入世界才是更好梳理、疏通金融市场的“妙略遐宣”。依靠传统利差空间,众多同业机构如出一辙的经营模式很可能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范围扩大而成为历史。
如果说从“自贸区”中所体现的是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大格局,那么央行公告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则是具体实施的方针办法。
首先贷款利率7折下限的取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利率市场化的前站工作,与之对应的是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如果再通过政策性引导要求地方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如央行通过再贷款予以帮助),或许可在根源上解决金融成本定价过高的现象。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票据贴现的管制办法,由于商业银行不用依照央行再贴现利率加点的方式设置利率,意味着在票据经营方面银行拥有了更灵活的空间。如果当银行资金偏紧时,可以通过以低于再贴现率的价格收入票据然后向央行再贴现,这样的操作有可能同时解决两个较高的成本问题:票据贴现率和短期存款利息。
总的来说日渐明朗的经济政策似乎在告诉我们,传统的调节机制将被更为“软性”的市场化调节机制所替代。虽然不论上海自贸区抑或利率市场化都只是在前行的过程中,但这种调整模式是对症下药的。考虑到目前境内整体融资成本较高,虽然经济增长数字得到保证,但这种情况的延续必然是更为严峻的通货膨胀。要想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通胀水平,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降低社会整体融资成本、厘清金融秩序,这也是中国目前经济局势错综复杂的症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