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因村施策探索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唤醒沉睡资源资产 增强“三农”发展活力
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军普村成立村集体公司发展火龙果产业。图为军普村火龙果种植基地。武昊 摄
编者按
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以下简称《十八条措施》),推出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创新财税金融政策、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四大方面十八条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本报特结合《十八条措施》相关细则,宣传推广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助力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工人展示军普村火龙果种植基地的火龙果。 武昊 摄
“一天在家门口上班8小时,不仅一个月能拿到4000元工资,还方便照顾家庭。村里要是多几家这样的公司就好了。”10月22日,在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新民村的扶贫车间里,脱贫户潘竹柳和她的工友们正在忙着裁剪衣服。缝纫机一旁的灯光,照射在她们的笑脸上。
这个5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将新民村村集体闲置7年的校舍盘活“变废为宝”,由海南爵品世家布艺有限公司运营,村集体入股,既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也让村集体经济“壮起来”。
近年来,我省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各市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强村带弱村、建立“村集体+企业”发展模式让村民变股民、销售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培育新型农村市场主体,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步伐,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游客在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游玩。近年来,大茅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共享农庄,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受访者供图
点土成金 闲置校舍变厂房 沉睡资产成为增收法宝
据省农业农村厅不完全统计,经清产核资全省农村集体资产总额为255亿元,但有相当一部分为“沉睡的资产”。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咏望指出,农村集体经济能否发展壮大取决于有无可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如何盘活农村资源资产。
在新民村,原本闲置的校舍里建起了打板、烫台、设计等工作室,扶贫车间生产的制服销往海南三亚、广东等地的酒店。
“一方面,我们企业零租金使用闲置校舍场地,节约了投资成本,另一方面,黄流镇素来手工商业经济发达,手艺人多,我们村的村民学手艺活上手也快,因此我决定回家乡办厂。”海南爵品世家布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容忠表示,新民村村集体投入50万元资金到企业,该公司以每年分红10%的比例返还村集体,随着营业收入的递增,分红比例将逐步提高。扶贫车间开业一年来,已经分红5万元。
新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容合富介绍,新民村全村共369户1821人,村集体盘活土地资源,除了开设扶贫车间,还给另一家企业发包80亩土地用于发展芒果和龙眼产业,村集体年收入达12万元。“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引进企业发展手机电子产品加工业务,带动更多村民就业,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通过盘活闲置校舍,引进外来企业,“沉睡的资产”变成增收法宝。
在乐东县利国镇望楼港社区的鱼干分拣车间,有着“望海港海产”标识的鱼干产品包装精美,工人正在打包将它们发往北、上、广等城市。
“这些都是我们附近渔民捕捞的小鱼,有小银鱼、红鱼、虾米等,经过就地加工进行线上线下销售,今年以来营收达13万元。”望楼港社区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吴碧振介绍,望楼港靠近海,共3800人,无农业用地,村民多靠捕鱼为生。2014年望楼港从村改为社区后,渔民们也洗脚上岸转产转业。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社区结合自身实际盘活校舍资源、社区闲置土地资源,“多条腿走路”发展产业。
目前,该社区已成立望楼港海产品实业有限公司,与海南宏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通产品销路,同时,成立望楼港渔村实业有限公司养殖石斑鱼,今年以来实现营收22万元。“此外,我们还将村里3栋闲置校舍改造成水产养殖和渔业旅游培训基地,目前有21间客房,今年以来入住人数约400人,收入可观。”
“近年来乐东因村施策,多措并举,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乐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韦庆容表示,2019年该县排查土地“三过”问题644宗,已清理265宗,完成清理率约41%,累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69.4万元。今年,乐东继续投入1600万元扶持32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据统计,2017年至2019年,该县共有188个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增长,总体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东方市板桥镇新园村发展兰花种植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袁才 摄
以强带弱 空心村变实业村 特色产业“加出”新天地
我省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旅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以强村带弱村,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空心村变实业村。谁都没想到,原本村里安装一盏路灯都没钱的定安县富文镇南埠村,如今由“空”变“实”,引发这一变化的,是一个粽子。
定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裕锋介绍,南埠粽子厂属于村集体经济企业,南埠村成立定安县洪昇实业有限公司,和海南定安富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土地租期为10年,每年租金5万元。南埠粽子厂每年纯利润的15%归村里。如果年产量达不到30万个,也要按30万个的利润保底提成给村集体。依托“村委会+公司+村民”的发展模式,该村村集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如今,南埠粽子厂是定安最大的粽子加工企业,今年端午节期间粽子日产量达1.5万个,每天产值近30万元。投产第一年总产量达100万个。
以强村带弱村,一个产业辐射多个村庄。近日,笔者在夜间走访三亚、乐东、陵水等市县的火龙果基地,成片金黄的灯光好似“地上的星星”,它们正在给火龙果补光照。
“目前很多村发展经济主要靠出租土地,要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得做强产业!而且,要以强村带动弱村,形成产业联盟。”三亚市天涯区梅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董永勤说,梅村毗邻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区位优势明显,除了租地,该村主要靠发展芒果、哈密瓜、火龙果等产业增加收入。
“我们想在本村流转20亩土地打造哈密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冷链、分拣中心,发展村集体经济,辐射带动三亚、乐东、陵水一些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村庄。还计划依托本村的火龙果产业,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建设60间民宿,打造农旅融合项目,让游客在村里住下来,体验水果采摘。”董永勤说。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政府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海南正和职业学校校长姚佩君开展村集体创业培训,2个月时间,完成22个行政村村集体公司的创建工作,让村集体公司成为接受政府扶贫物资、开展产业扶贫的主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经过两年多的培育,本号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多点开花”。军普村、大坡村、田心村等村庄的22家村集体企业通过发展椰香牛、益智茶、田心鸡等10余个扶贫产业创收,连片种植产业园从0发展至2000多亩,将该镇114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1351名低保、特困人员纳入产业帮扶体系,目前已发放产业项目分红300多万元,提供1800多个季节性劳务用工岗位。
游客在文昌市潭牛镇大庙村“吾乡·乡隐”民宿门口拍照。李鹏 摄
资本下乡 村民变股民 销售生产社会化服务
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资产作价入股,村民变成股东,一块稻田能赚到4份收入;创办村级公司,为下乡创业的企业、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等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我省多个市县完善政策配套,推动资本下乡,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在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富豪村民小组,海南稻虾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先租后股”的方式整合村民土地,打造小龙虾共享农庄和稻虾共育示范基地。
“快来试试我们的‘夜宵明星’小龙虾,味道可好了!”10月21日,海南稻虾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陈斌拿着一摞“土地入股倡议书”在150亩稻田边上招呼过往的村民,“就这一块地,村民能赚到4份收入:种植水稻、养殖小龙虾、泰国金椰的收入,还有租金分红。目前,我们正在发动5个村委会以土地入股,村民变股民后,除了可以领保底租金,还可以拿到合作社的分红。”
陈斌说,海南稻虾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海南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未来将借助“资本+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村民发展致富。目前,金融机构在惠农贷款方面有政策倾斜,企业通过和农民合作,还可以更低的利息融资发展产业,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里如果想自己发展产业,完全可以依托我们的种植养殖技术自己干!”
销售生产社会化服务,壮大村集体经济。“突突突……”10月22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荣邦乡岭尾村,村民吴于正在百香果园里熟练地操作除草机除草。“就在家门口干活,一天领180元工资,工作很开心!”
荣邦乡党委书记李照明介绍,岭尾村百香果园面积428亩,由村集体投入50万元,和企业合作经营,每年按照10%-15%的利润进行分红,让村民看得见收益。同时,附近村庄俄朗村成立农机合作社,村集体购买6台拖拉机和1台挖掘机,投资50.6万元,通过销售社会化服务给企业或其他村庄的农户,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赵咏望表示,在海南建设自贸港的背景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着特殊意义:一是有利于各类资源要素下乡,释放“三农”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内循环;二是有利于“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三是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发展服务功能,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有利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的出台,将有力推动我省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西黎村发展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武昊 摄
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新民村的扶贫车间里,一名工人在裁剪制作衣物。 傅一艺 摄
引才留才
《十八条措施》将农村紧缺型人才列入自贸港人才清单管理
激励更多人才到农村创业
“在农村创业这一年,我们十分渴望引进人才、留下人才!”10月22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荣邦乡岭尾村,百香果园里绿意正浓,有的枝条上已经结出了金黄的小果子,海南绿野鲜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符君伟一边忙着指挥农户清除杂草一边说道。
符君伟是返乡创业青年,在荣邦乡共租赁428亩村集体土地,发展百香果产业。依托白沙资源禀赋,加上公司进行水肥一体化等精细化管理,百香果实行分级销售,A类果最高卖到60元/斤,市场供不应求。
但是,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符君伟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月工资3750元,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在农村这样的薪酬水平其实不算低。但是公司招聘文员和财务就是招不到人。”符君伟说,前段时间,公司打算招聘一位财务人员,薪资都谈好了,但是应聘者来村里看到住的是活动板房,就婉拒了。
和符君伟一样,受访的多位农村创业者均表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农村人才紧缺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以下简称《十八条措施》),推出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盘活农村资源要素等四方面十八条措施。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咏望说,在建设海南自贸港的背景下,《十八条措施》将技术型、管理型等农村紧缺型人才列入自贸港人才清单管理,相关人员按规定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助于推动各类人才扎根基层、干出成绩。
《十八条措施》提出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鼓励在职一线工作人员(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扶贫工作队员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退休人员、大学生、能人(下乡企业家、优秀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到农村干事创业,从提高政治待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实行物质奖励等方面进行激励。
《十八条措施》明确了“三个允许”:允许下乡能人以自有资金入股或参股,担任集体经济组织的董事长、理事长或职业经理人;允许从当年村集体收入增量中,安排10%的收益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允许通过法定程序把下乡能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把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学生选入乡镇领导班子。
“《十八条措施》提到,将到农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技能和管理人才列入紧缺型人才范围,按规定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同时,我还留意到,政策将在人才公寓、贷款授信等方面有所倾斜,这真是一场‘及时雨’。”符君伟说。
澄迈远丰实业有限公司、才存共享农庄目前共吸引了15名返乡大学生,公司负责人徐取俊目前是村党支部委员。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徐取凡说:“《十八条措施》提出允许通过法定程序把下乡能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把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学生选入乡镇领导班子,体现了对农村人才的重视。”
10月22日,在三亚市大茅村生态园区,一群小学生正在鸟语花香的大草坪上参加拓展训练。远洋集团海南分公司通过流转大茅村村集体土地进行景区运营,不仅促进了当地村民增收,还吸引了一批科研人员在此开展科研攻关。
该公司品牌总监梅秀玲表示,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在大茅村成立工作室,专家团队多次向我们表示只需要一个合适的住所。“如果能推动《十八条措施》关于农村人才公寓方面的政策落地,将吸引更多国内外科研人员在海南农村开展科研工作。”
海南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柯佑鹏认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涵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要振兴乡村,把人才引进来,产业才能活起来,村集体经济才能“壮起来”。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亟需一批科研人才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他说:“《十八条措施》提到‘允许主要从事科技创新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下乡领办、创办、兴办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可以知识产权、资金等要素入股参股,获取股份收益。’同时鼓励他们离岗创办企业,这将为科研人员返乡创业解决后顾之忧。”
金融财税
《十八条措施》为农村注入金融活水
创新财税金融政策 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在创新财税金融政策方面出台新举措,希望通过“放水养鱼”培育农村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亚市天涯区梅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海南蓝鲜生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蓝神表示,返乡创业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融资。回想起创业初期,他和伙伴筹集到25万元准备种植哈密瓜,但是资金缺口还是很大,后来请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作担保,才顺利从银行贷到款开启了创业梦。去年,他又开始种火龙果,目前已种植100亩,预计年底可以采摘。
《十八条措施》提出,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无抵押贷款业务,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创建“授信村”试点,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并给予适当的利率优惠。“这样大大解决了我们无抵押物贷不到款的难题,希望金融机构能大胆创新,推动政策落地,有了资金,我们就可以扩大火龙果种植规模!”蓝神说。
三亚市海棠区湾坡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卢杰认为,三亚作为旅游城市,整体上村庄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可以助推村庄加快发展。湾坡村正在建设美丽乡村,依靠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发展湾坡鸭产业,今年前三季度湾坡鸭销售额达70万元。“我们想依托海棠湾附近的酒店和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民宿,让客人留下来过夜,这样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村庄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是缺乏建设用地。”
《十八条措施》提出,村庄规划可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重点用于农村村民住宅、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及乡村旅游、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年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由市县统筹安排给予一定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用于集体经济发展,禁止用于房地产开发。
“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出台细则,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一次闲置校舍、闲置土地的摸底排查,并将这些资源盘活,用好用足。”卢杰说。
《十八条措施》还提出,从2020年到2022年,省财政统筹安排补助资金,按照每个行政村不低于50万元的标准,每年扶持500个行政村,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可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合作发展的股本金。
(本稿策划/傅一艺 本稿撰文/傅一艺 戴诚)
十八条措施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1、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扶贫工作队员自愿长期扎根基层。
2、允许主要从事科技创新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下乡领办、创办、兴办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可以知识产权、资金等要素入股、参股,获取股份收益。
3、支持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4、支持大学生下乡创新创业。
5、支持能人下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盘活农村资源要素
6、支持社会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合作。
7、创新做好村庄规划编制。
8、用活用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
9、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
10、盘活乡村闲置公益设施。
11、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创新财税金融政策
12、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13、允许村集体承建农村中小型项目。
14、鼓励行政村将财政补助资金转化为村级集体股份。
15、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各银行业机构金融服务监测、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单列涉农和普惠型涉农信贷计划。
16、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17、建立领导工作机制。
18、切实做好宣传引导。
制图/孙发强